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南華大學
回首頁
English
南華大學
回首頁
南華首頁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行事曆
本院簡介
沿革/簡史
成立宗旨、發展特色
教育目標、核心能力
發展重點
未來展望
大事記
專業設備
應用社會學系
傳播學系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組織與成員
主管簡介(院長)
行政組織成員
系所單位
研究中心
師資陣容
招生資訊
大學部
碩士班
國際生
新生專區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傳播學系
應用社會學系
學生專區
學生榮譽與成果
系學會
課程資訊
開課時間表
院基礎課程
跨領域學分學程
應用社會學系
傳播學系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法規與SOP
學術活動成果
南華社會科學論叢
學術研究成果
應用社會學系
傳播學系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活動成果
實習專區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傳播學系
應用社會學系
徵稿啟示
活動剪影
社會科學院
110學年度
109學年度
108學年度
107學年度
106學年度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傳播學系
應用社會學系
校園導覽
校友資訊
下載專區
來順、銀花勤學清寒獎學金
相關連結
Q&A
南華首頁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行事曆
本院簡介
沿革/簡史
成立宗旨、發展特色
教育目標、核心能力
發展重點
未來展望
大事記
專業設備
應用社會學系
傳播學系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組織與成員
主管簡介(院長)
行政組織成員
系所單位
研究中心
師資陣容
招生資訊
大學部
碩士班
國際生
新生專區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傳播學系
應用社會學系
學生專區
學生榮譽與成果
系學會
課程資訊
開課時間表
院基礎課程
跨領域學分學程
應用社會學系
傳播學系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法規與SOP
學術活動成果
南華社會科學論叢
學術研究成果
應用社會學系
傳播學系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活動成果
實習專區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傳播學系
應用社會學系
徵稿啟示
活動剪影
社會科學院
110學年度
109學年度
108學年度
107學年度
106學年度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傳播學系
應用社會學系
校園導覽
校友資訊
下載專區
來順、銀花勤學清寒獎學金
相關連結
Q&A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簡介
首頁
> ������������(������)
主管簡介(院長)
行政組織成員
系所單位
研究中心
張裕亮
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學校信箱:ylchang@nhu.edu.tw
辦公室:學海堂二樓
232室
辦公室分機:
2300
專業領域:
媒體採訪與寫作、新聞編輯、企劃編輯、中國大陸傳媒研究等。
個人研究一覽
學術專長
:
中國傳媒研究、中國流行文化研究、兩岸新聞報導、平面編採
學歷: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學士
經歷:
中央日報編輯、
中國時報主編、
新聞局三等秘書、新聞鏡主編、
大陸委員會薦任科員、中央日報組長、勁報多媒體組長、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考試資料一覽
1987-08-21
特種考試國際新聞人員考試乙等考試
國際新聞組英文人員
第二名
1982-08-21
全國性公務人員普通考試
新聞行政
中等
期刊論文
1.
改革開放前大陸城市社會分層之研析
(1949~1978)
,共黨問題研究,第
22
卷第
11
期,
1996
年
11
月,頁
49~61
。
2.
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侷限與目的,共黨問題研究,第
25
卷第
12
期,
1999
年
12
月,頁
21~32
。
3.
大陸國有企業政企關係的變化,共黨問題研究,第
26
卷第
10
期,
2000
年
10
月,頁
26~48
。
4.
大陸國有企業領導體制變革,東亞季刊,第
31
卷第
1
期,
2000
年
12
月,頁
25~50
。
5.
大陸國有企業的組織行為-以上海市紡織、化工與輕工業為例,東亞季刊,第
32
卷第
2
期,
2001
年
6
月,頁
1~28
。
6.
大陸報業經營制度改革-制度變遷理論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第
45
卷第
6
期,
2002
年
11
、
12
月,頁
23~48
。
(TSSCI)
7.
大陸黨報從業員依附行為的轉變-以人民日報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
46
卷第
6
期,
2003
年
11
、
12
月,頁
109~136
。
(TSSCI)
8.
從黨的喉舌到黨營傳媒企業-廣州日報制度變革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
47
卷第
3
期,
2004
年
9
月,頁
29~57
。
(TSSCI)
9.
從黨國化到集團化-大陸報業結構變革分析,東亞研究,第
36
卷第
1
期,
2005
年
1
月,頁
51~104
。
10.
轉型中的越南華文報紙-以西貢解放日報為例,展望與探索,第
3
卷第
3
期,
2005
年
3
月,頁
56~77
。
(
第二作者為阮氏秋姮
)
11.
黨政會議新聞的市民消費表述-人民日報與京華時報對「兩會」新聞的報導異同,中國大陸研究,第
48
卷第
2
期,
2005
年
6
月,頁
31~60
。
(TSSCI)
12.
大陸都市報現象分析-以京華時報為例,展望與探索,第
3
卷第
8
期,
2005
年
8
月,頁
65~86
。
(
第二作者為黃俊豪
)
13.
從行業報到專業報-「計算機世界的個案分析」,展望與探索,第
3
卷第
12
期,
2005
年
12
月,頁
54~75
。
(
第二作者為黃子軒
)
14.
從對象報到黨營傳媒公司-北京青年報制度變革分析,東亞研究,第
37
卷第
1
期,
2006
年
1
月,頁
41~85
。
(
第二作者為楊琇晶
)
15.
中共對台報導的政策主導表述-開放來台駐點前後人民日報對台報導的異同,中國大陸研究,第
49
卷第
2
期,
2006
年
6
月,頁
127~151
。
(TSSCI)
16.
海峽導報與人民日報對台報導的異同,展望與探索,第
5
卷第
10
期,
2007
年
10
月,頁
61~80
。
(
第二作者為顏瑋霖
)
17.
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大陸主旋律電視劇文本意義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
50
卷第
4
期,
2007
年
12
月,頁
1~29
。
(TSSCI)
18.
中共中央電視台制度變革,中共研究,第
42
卷第
6
期,
2008
年
6
月,頁
81~103
。
19.
爭辯中的中國網路民族主義論述-「天涯社區」網路論壇型塑的對日關係語藝視野,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35
期,
2008
年秋
∕
冬號,頁
103~142
。
(
第二作者為陳奕任
)
20.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制度變革,展望與探索,第
7
卷第
2
期,
2009
年
2
月,頁
64~80
。
21.
鐵姑娘、賢內助、時尚女-中國女性雜誌建構的女性形象,中國傳媒報告,第
29
期,
2009
年
2
月,頁
92~109
。
22.
民意乎?黨意乎?-大陸新京報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中國大陸研究,第
52
卷第
3
期,
2009
年
9
月,頁
1~38
。
(TSSCI)
23.
流變中的大陸流行音樂黨國意識,中國大陸研究,第
53
卷第
3
期,
2010
年
9
月,頁
53~88
。
(TSSCI)
24.
A Semiotic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Chinese Women’s Magazine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31, no.2(May 2010),pp. 179~193.
25.
從中國主旋律電影到有主旋律意識的中國商業電影,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
39
期,
2010
年秋
∕
冬號,頁
1~37
。
26.
鐵姑娘、賢內助、時尚女-中國女性雜誌建構的女性形象,家庭與性別評論
(
北京
)
,第
3
輯,
2011
年
7
月,頁
125~148
。
27.
和則兩利-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的兩岸及大陸新聞報導,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
42
期,
2012
年春/夏號,頁
55~82
。
28.
中國學界視域中的歐洲區域整合認同,人文資源研究學報,第
14
期,
2013
年
11
月,頁
135~150
。
29.
父權視域下的中國電影女性形象:以「第六代」導演的
8
部女性電影為例,人文資源研究學報,第
16
期,
2014
年
9
月,頁
19~40
。
(
第二作者為鄧立英
)
30.
大陸農民工電影再現的黨國形象,展望與探索,第
12
卷第
11
期,
2014
年
11
月,頁
47~65
。
(
第二作者為張嘉玲
)
31.
兩岸及大陸新聞報導的資本競逐
—
台灣三大報系的個案,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
46
期,
2014
年春/夏號,頁
67~100
。
32.
中美合拍片再現的中國形象,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
42
期,
2016
年秋/冬號,頁
77~108
。
33.
中國民族品牌企業廣告再現的盛世中國,人文資源研究學報,第
26
期,
2019
年
9
月,頁
113~142
。
34.
一帶一路下中印合拍片《功夫瑜伽》再現的印度形象,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
54
期,
2019
年秋/冬季,頁
43~75
。
35.
中法合拍片再現的中國形象:《勇士之門》的個案分析,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
56
期,
2020
年秋/冬季,頁
125~158
。
研討會論文
1.
大陸報業集團組織行為-代理理論的觀點,中華傳播學會
2002
年年會,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2002
年
6
月。
2.
大陸報業人事制度變革-單位制的觀點,中華傳播學會
2002
年年會,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2002
年
6
月。
3.
開放駐點前後的人民日報對台報導,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第五屆未來學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系,
2006
年
3
月。
4.
「軟權力的交鋒:歐亞各國文化創意產業檢視座談會結案報告」,軟權力的交鋒:歐亞各國文化創意產業檢視座談會,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所、南華大學歐洲所,
2008
年
5
月
3
日。
5.
中國流行音樂意識型態建構的政經制度,
2009
中國傳播學論壇暨第三屆全球傳播論壇,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全球傳播研究院、美國普渡大學傳播系,
2009
年
10
月
30
、
31
日。
6.
中國大陸商業舞劇的文化外交意義,後
ECFA
時期兩岸關係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財團法人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
2010
年
9
月
24
日。
7.
競合中的的兩岸新聞交流,香港:中國傳播學會、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
2010
年
12
月
10~12
日。
8.
中國大陸動畫「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兩岸品牌效應,全球化下的台灣軟實力:媒體產業與跨文化傳播」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
2011
年
5
月
13
日。
9.
從兩岸新聞交流看兩岸共同新聞,第
4
屆海峽論壇,福建省平潭島,
2012
年
6
月
17~19
日。
10.
中國謠言的另類傳播實踐,「開拓新視野:轉變中的多元中國傳播研究」
panel
,
2012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中: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2012
年
7
月
6~8
日。
11.
中國網路公共事件的政府治理,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與評估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2012
年
10
月
6
日。
12.
台灣兩岸記者的新聞實踐,「新媒體對兩岸新聞媒體之衝擊與影響」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2012
年
11
月
14
日。
13.
從開放駐點到爭取常駐:大陸駐台記者的工作常規實踐,「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研討會,高雄,義守大學中國問題與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2012
年
11
月
23
日。
14.
中國大陸對歐洲區域整合的認同認知與因應,「亞歐區域整合的比較
—
台灣的角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2013
年
4
月
30
日
~5
月
1
日。
15.
一帶一路下的台商契機,第
14
河洛文化研討會,洛陽,
2016
年
9
月
21
日
~22
日。
16.
中美合拍片再現的中國形象-東方主義的視域,
2016
新世紀、新媒體與新新聞聯合學術研討會,
2016
年
5
月
20
日
~21
日。
17.
新華社、路透社再現的一帶一路報導圖像,「
2018
當代治理:新時代的治理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2018
年
5
月
31
日
~6
月
1
日。
18.
一帶一路下中外合拍片的契機與挑戰,全球修辭學會視聽傳播學會第
4
屆視聽傳播高峰論壇,寧波,
2019
年
4
月
19
日
~21
日。
專書與專書論文
1.
變遷中的中國大陸報業制度圖像,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2006
年。
2.
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三民書局,
2007
年
2
月。
3.
張裕亮,「市場化、分權化、全球化:三十年的中國傳媒變革」,鄭宇碩、羅金義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變與不變》,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8
年
11
月。
4.
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010
年。
5.
新聞採訪與寫作
(2
版
)
,台北:三民書局,
2015
年
7
月。
6.
張裕亮,「中國大陸對歐洲區域整合的認同認知與因應」,郭武平編:《歐洲區域整合之比較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2013
年
5
月。
7.
張裕亮,「中國學界視域中的歐洲區域整合認同認知與因應:以氣候變遷為例」,郭武平編:《歐亞區域整合之比較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2014
年
12
月,頁
221~244
。
8.
新聞採訪與寫作
(3
版
)
,台北:三民書局,
2018
年
9
月。
9.
張裕亮,「一帶一路的報導圖像:新華社與路透社」,郭武平編:《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合作之進展與挑戰》,嘉義:南華大學,
2018
年
9
月。
10.
張裕亮,「一帶一路下中印合拍片功夫瑜伽再現的印度形象」,郭武平編:《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合作之進展與挑戰》,台北:五南出版社,
2019
年
9
月。
研究計畫
1.
大陸報業制度漸進變革,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2003
年,
98,500
。
2.
大陸媒介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誰在近用?近用何種議題?國科會一般型研究計畫,
2007
年,
NSC 96-2412-H-343-007-
,
C096000081
,
487,000
。
3.
中國大陸新聞媒體轉型現況及其未來趨勢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2010
年,
791,982
。
(
擔任協同主持人
)
4.
市場至上或全民利益?-旺旺中時媒體報導兩岸及大陸新聞的角色爭辯,國科會一般型研究計畫,
2010
年,
NSC 99-2410-H-343 -026-
,
C099000036
,
381,000
。
5.競
合中的兩岸及大陸新聞報導歷程-場域的觀點,國科會一般型研究計畫,
2011
年,
NSC 100-2410-H-343 -022-
,
381,000
。
6.
亞洲與歐洲區域整合的比較研究:兼論中國大陸的角色,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畫,
2012~2015
年,
NSC 101-2632-H-343 -001 -MY3
,
7,575,580
。
(
擔任共同主持人
)
7.
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之策略與影響,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2012.11~2013.3
年,
580,000
。
8.
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第二期,亞東技術學院通識中心,開設課程「媒介與社會」,計畫執行期間:
2013
年
2
月〜
2013
年
7
月。
(
擔任協同主持人
)
9.
中美合拍片中國形象的政經分析,科技部一般型研究計畫,
2014~2015
年,
MOST 103-2410-H-343 -017 -
,
C103000039
,
362,500
10.
歐亞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兼論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科技部整合型研究計畫,
2016~2018
年,
NSC 101-2632-H-343 -001 -MY3
,
MOST 105-2632-H-343-001
;
MOST 106-2632-H-343-001
;
MOST 107-2632-H-343-001
。
(
擔任共同主持人
)
時評
1.
胡錦濤近期來對大陸的傳媒管制,《展望與探索》,第
3
卷第
7
期,
2005
年
7
月,頁
20~24
。
2.
冰點復刊
靈魂不再,《展望與探索》,第
4
卷第
4
期,
2006
年
4
月,頁
15~19
。
3.
誰的北京奧運?-從中國人權紀錄檢視北京奧運籌劃,《展望與探索》,第
5
卷第
9
期,
2007
年
9
月,頁
11~15
。
4.
從湯唯遭封殺看中國的主旋律影視業,《展望與探索》,第
6
卷第
5
期,
2008
年
5
月。
5.
中共宣傳方式的建構、鞏固與演進,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
2008
年
5
月
28
日。
6.
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的虛假真實,《亞太和平月刊》,
2009
年
10
月。
7.
從
Google
撤離風波看中國網路管制,《中共研究》,第
44
卷第
2
期,
2010
年
2
月,頁
15~20
。
8.
中國女性雜誌隱現父權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0
年
8
月
24
日,第
12
版。
9.
近年來中國大陸重大天然災害之媒體報導模式與影響,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中國大陸重大天然災害之因應與處理模式」座談會書面稿,
2010
年
10
月
1
日。
10.
中國大陸對外發展「軟權力」在新聞與傳播領域的作為、成效評估,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中國大陸對外發展『軟權力』的作為、成效與我方因應建議」座談會書面稿,
2010
年
10
月
4
日。
11.
中國新興媒體微博發展與影響與官方之監控,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當前中國大陸新興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發展」座談會書面稿,
2011
年
6
月
10
日。
12.
從南方周末事件看從「南方周末」事件看大陸新聞管控,《展望與探索》,第
11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13.
現階段中共對台輿論戰策略,國防大學,「中共對台三戰」座談會書面稿,
2013
年
3
月
29
日。
14.
當前大陸逮捕網路上實名舉報人之原因與影響,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習近平推動整風與當前大陸社會重大問題」座談會書面稿,
2013
年
9
月
13
日。
15.
兩岸媒體常駐
試點破僵局,聯合報,
2014
年
1
月
8
日,
A15
民意論壇。
16.
擺脫中央先行
確保兩岸雙贏
—
兩岸媒體常駐可行策略,聯合報,
2014
年
2
月
10
日,
A7
版。
17.
美、中影視的中國元素,中國時報,
2014
年
2
月
24
日,
A14
版。
18.
爭辯的意識型態觀:台灣傳媒報導的中國新聞,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2014
年
3
月
19
日。
19.
從香港佔中看毛澤東、周恩來治港政策,香港東方報業集團網站評論,
2014
年
11
月
9
日。
20.
九合一選後
北京對台政策應有新思維,香港東方報業集團網站評論,
2014
年
12
月
7
日。
21.
兩岸傳媒合作的契機與困境,香港東方報業集團網站評論,
2014
年
12
月
18
日。
22.
美國傳媒視域中的
2014
中國新聞圖像,香港東方報業集團網站評論香,
2015
年
1
月
17
日。
23.
從魯煒訪美看中國網路管制,香港東方報業集團網站評論,
2015
年
2
月
9
日。
24.
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評析,《展望與探索》,第
14
卷第
1
期,
2016
年
1
月,頁
18~24
。
25.
從「中」港簽訂服貿周年看「中」港合拍片裡中國元素的轉變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
14
卷第
11
期,
2016
年
11
月,頁
35~41
。
26.
大陸推進網路安全與媒體融合發展之評述,《展望與探索》,第
14
卷第
11
期,
2016
年
11
月,頁
38~44
。
27.
中國限酬令對大陸影視產業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
16
卷第
9
期,
2018
年
9
月,頁
8~15
。
28.
從
COVID-19(
武漢肺炎
)
事件看中國大陸的訊息管控,《展望與探索》,第
18
卷第
3
期,
2020
年
3
月,頁
9~17
。
29.
中國大陸加強整頓演藝圈背後的道德危機,《展望與探索》,第
19
卷第
11
期,
2021
年
11
月,頁
82~89
。
20171220_106學年度社會科學院學生專題競賽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簡介